第九届中国车辆控制与智能化大会(CVCI2025)在青岛顺利召开
2025年10月24-26日,2025中国车辆控制与智能化大会(CVCI2025)暨第九届中国自动化学会车辆控制与智能化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青岛顺利召开。

2025中国车辆控制与智能化会议(CVCI2025)暨第九届中国自动化学会车辆控制与智能化专委会学术年会,由中国自动化学会车辆控制与智能化专业委员会主办,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承办,IEEE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ociety(IEEE SMCS)、青岛大学、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车辆控制技术委员会、《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汽车底盘集成与仿生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共同协办。大会旨在搭建国内外车辆控制与智能化领域的高端交流平台,促进学术成果共享、技术创新协作与产学研深度融合,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大会开幕式由青岛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于金鹏主持。青岛大学校长魏志强致欢迎辞,对远道而来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与行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提出期望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深化青岛大学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多方联动,携手助力车辆控制与智能化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并衷心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自动化学会车辆控制与智能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陈虹教授致开幕辞,她首先对大会的顺利举办表达祝贺,向辛勤付出的承办单位及莅临参会的专家们致以诚挚谢意,同时强调CVCI大会已成为促进我国智能汽车与控制技术跨领域协同创新的核心学术载体,期待本届大会为行业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贡献新力量。

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剑桥大学David Cebon 教授率先作题为Challenges in Decarbonisation of Road Freight(《道路货运脱碳面临的挑战》)的大会报告。报告分析了长途重型货运在实现脱碳过程中的技术瓶颈,比较了静态充电(使用充电桩)与动态充电(使用电气化公路运输系统)两种方案的可行性,指出后者在能效与基础设施适配方面具有更大优势,为道路货运的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思路。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南洋理工大学谢立华教授以“Learning-based Control with Application to Autonomous Systems”为题发表报告。他指出,传统控制理论依赖精确的数学模型,而复杂系统环境常使建模变得困难。他系统介绍了基于数据驱动、强化学习及高斯过程的学习型控制方法及其在自主系统中的应用,重点展示了在感知融合与轨迹规划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段广仁教授作了题为《动态系统控制的全驱系统方法与应用》的大会报告。他提出,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从静态决策转向动态问题研究,动态系统控制理论将成为智能控制的核心基础。段院士回顾了控制理论发展的关键历程,系统介绍了其团队提出的“全驱系统理论体系”及其在稳定性、时变性和非线性系统控制中的优势,并展示了该理论在国际学术界和工程实践中的最新成果与应用。

东京大学Yudai Yamasaki教授带来题为“Advanced Powertrain Control System Considering Fuel Diversity and Driver Behavior”的大会报告。他强调动力系统控制在降低碳排放和能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报告介绍了面向燃料多样性和驾驶员行为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提出了基于加速踏板操作预测与感知检测的控制模型,为实现多燃料适应性与高效能量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陈俊龙教授以“Toward the Generate Model Fusion and Human-AI Collaboration” 为题,探讨了生成模型融合与人机协同的前景。他指出,大模型的应用潜力和产业推动能力具有较强优势,但面临算力消耗大、部署成本高等挑战,轻量化大模型和小模型对降低计算成本、提高计算速度具有重要意义。陈院士系统介绍了其团队首创的无逆权重计算范式,突破了传统伪逆计算数值不稳定、实现更新并行化和轻量化。

青岛大学Keum-Shik Hong教授作题为 “Progress in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From Neuroimaging to Vehicle Applications” 的大会报告。报告系统回顾了脑机接口(BCI/BMI)技术的发展,重点介绍了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在非侵入式脑成像中的应用优势。洪教授指出,BCI技术正逐步拓展至车辆应用领域,利用脑电(EEG)与fNIRS技术可实现驾驶员疲劳、分心与认知负荷的检测,从而构建能够实时响应驾驶员精神状态的智能车辆控制系统,显著提升行车安全与性能。

此外,大会顺利召开车辆控制与智能化专委会全体委员会议,并围绕交通系统建模与控制、轨道交通、自动驾驶、交通基础设施等内容,设置了4个会前论坛、2个车辆智能化前沿论坛、2个青年学者论坛、2个工业论坛,邀请了多位国内外学者分享交流。大会还设置了168个口头报告、102个海报展示等。
大会同时设立“车辆智能化前沿论坛”,分别由郭洪艳教授和赵林教授主持。来自中南大学桂瑰、深圳大学李坚强(刘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秦家虎、青岛大学于金鹏、山东大学张伟、昆明理工大学陈峥等专家学者,围绕智能驾驶系统控制、车辆感知与能量管理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了智能汽车在复杂环境下的控制策略与安全保障技术。

大会同步举办工业论坛,中汽中心王鑫、采埃孚程伟涛、同济大学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石秀勇、上汽集团刘庆伟、南京楚航科技楚詠焱、青岛青特扈建龙和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曹建永等专家学者,聚焦动力总成控制研究进展、安全与节能的车辆运动规划与控制、智能车辆的目标检测与跟踪控制、以及智能交通系统的预测决策与控制、电池储能系统测试与管理等热点方向进行讨论,充分促进学术与产业双向互动。
青年学者论坛作为大会亮点之一,围绕智能驾驶、环境感知、车辆控制建模、人车交互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郑心湖、上海交通大学胡川、武汉理工大学陈志军、青岛大学刘加朋、北京理工大学杨超、重庆大学张财志、石家庄铁道大学刘鹏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于蕾艳等多所高校的青年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现场讨论热烈,充分展现了青年科研群体的创新活力与学术潜力。
会议举办期间,无论是会场内演讲者饱含热忱的观点分享,还是会场外参会者围绕议题展开的深度研讨,每一位与会人员都充分展现出对学术交流的高度热情与积极参与的意愿。专家学者们针对某一技术瓶颈共同探寻解决方案,并围绕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交换独到见解,整个会议现场的学术氛围十分浓厚。
本次会议不仅为车辆控制与智能化领域前沿技术的传播及研讨提供了有力支撑,更给国内外学者搭建起一座广阔的合作桥梁。借助一系列形式丰富、内容多元的交流活动,不仅让参会者对领域内关键方向的认知更为深刻,也为相关领域的技术突破与理论体系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